立即下载
百年风华·开福富强丨清水塘的峥嵘与传承
2021-03-22 11:00:00 字号:

穿过八一路两侧繁茂的香樟树,坐落在清水塘22号的一栋小屋院在淅沥的春雨中显得古朴而静谧。青砖黛瓦、格窗木墙,庭院深深、杨柳堆烟,这里是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,见证了青年毛泽东等建党初期共产党人的热血奋斗史,这里也是他和夫人杨开慧婚后的第一个“家”。

时光回到1921年7月,毛泽东和何叔衡秘密抵达上海,与其他代表一道辗转踏上南湖红船,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。回到长沙后,毛泽东、何叔衡于10月10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省级支部——中共湖南支部。初创时期条件有限,为了解决办公场所,支部委员易礼容经手租下了这栋两进三开间的民居,作为中共湖南支部秘密办公和毛泽东及其家人生活的地方。那时的清水塘地处长沙城北荒郊,远离闹市,是难得的幽静之地,也是从事秘密工作的好地方。有了处所、有了组织、有了核心,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在这里开展起来,湘区成为当时中国革命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。

随后,杨开慧及其母亲也从老家赶来,协助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,他们在这栋民居里度过了一段平和的日子。在旧址右边第一间房里,屋内陈设简单而整洁。毛岸英、毛岸青两个孩子在这里呱呱坠地,这里也是毛泽东、杨开慧婚后共同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。1923年冬天,毛泽东接到通知将赶赴外地参加革命工作,彼时刚生下毛岸青的杨开慧还在坐月子,毛岸英也才满1岁。面对难以割舍的妻儿,毛泽东在离开长沙时留下了一首寄思词《贺新郎·别友》。告别的友人不是他人,正是他的爱人、知己、革命伙伴杨开慧。“今朝霜重东门路,照横塘半天残月,凄清如许”,塘水印残月,青年毛泽东独自背上行囊南去,一时间既是儿女情长,又是革命豪情,毛泽东的“小家大国”之路从这里走出。

岁月如梭,百年光阴。当年的清水塘已成为开福区的红色发源地,红色精神的火炬在此接力传递。清水塘街道以党建为引领,让街区更“红”、民生更暖。以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为核心,清水塘街道推出了全市首条“红色文化历史故事街区”,将11个历史与现代的红色文化景点串联;“红色摇篮”党建声音馆则以有声的形式盘活红色故事,为公众传播文化正能量;红格子一“网”兜起小街大民生,社会治理触角延至小区和楼栋,党员代表融入各个实体网格之中,人在格中走,事在格中办。

从红色精神发生地到“发声地”,百年初心仍坚定,一个有红色文化、有民生温度、有品质高度的开福正开启全新征程再出发!(姚雨含 刘润泽 邱旸)

来源:开福区融媒体中心

作者:姚雨含 刘润泽 邱旸

编辑:韩阳

点击查看全文

回首页
返 回
回顶部